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的经济工作进行研究定调,国内国际各方对此信心满满。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日前表示,国家发改委有条件、有能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机构都纷纷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看好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各方普遍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民间资本总投资规模1.9万亿元

  今年1—11月,食品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涨幅为近十年较低水平。对此,李超表示,主要是受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叠加影响,猪肉、蔬菜等价格去年基数较高、今年高位回落。随着“两节”临近,市场需求季节性增加,生猪、猪肉价格略有回升,后期可能继续有所回升。

  从后期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产销衔接畅通,市场秩序良好,食品价格具备平稳运行基础。“今年CPI总体低位运行,随着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有所改变,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预计明年CPI将温和回升。”李超表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稳住工业增长、促进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从10月份数据看,工业企业利润已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超过七成行业利润有所改善。

  李超表示,从需求端看,内需恢复、订单增加带动了工业企业销售增长;从供给端看,主要原因是企业单位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利润增长,意味着更有条件增加劳动者收入、实施扩大再生产,进而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力提供支撑,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稳投资方面,李超介绍,截至11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基本发行完毕;各地通过全国统一的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1490个,总投资规模1.9万亿元。同时,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的项目和国债金额,下达第一批项目清单,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近2900个项目。

  今年1—11月份,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4个,总投资1.28万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技术、交通等行业。其中,11月份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2002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等行业。

  在近日举行的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商务部立足消费市场发展实际,以“2023消费提振年”为主线,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今年前11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近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机构都纷纷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看好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各方普遍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会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近期召开的经济金融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相关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控风险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表示,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多背景下,我国外汇市场韧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乐观地看,中国经济明年有条件实现5%的增长率。”12月1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我们投资如果能够从2.9%接近3%,提高到4%、5%,消费在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明年能够保持住6%到7%的水平,出口能够转正,明年经济实现5%的增长率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国家发改委明年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都体现了明年宏观政策会适度加大力度。

  围绕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李超表示,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国家发改委将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变化,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做好政策预研储备,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备足政策工具,

  在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方面,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新动能成长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和有效性,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方圆